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堅守傳統音樂的根──民族音樂家郭長松


郭長松 / 廖真珮攝影

堅守傳統音樂的根──民族音樂家郭長松
引用作者﹕廖真珮採訪報導

你們認識這位國樂老師嗎?
今年89歲,2008年從東海大學退休的郭長松老師,在學校除了教授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器樂技法、中國樂器學等課程外,還擔任了中國樂器個別課的指導老師。
加上之前曾經帶過的高中、小學等,指導音樂已將近有50年的歲月,郭長松對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工作始終不遺餘力。

小時候的音樂學習歷程

在日本出生的郭長松,從小都聽母親唱搖籃歌、日本童謠和台灣的「唸歌」長大。因為母親個性活潑開朗、熱愛音樂,而且最早在台灣也曾經受日本教育的關係,所以在郭長松年紀還小的時候就經常唱這些民謠給他聽。但可能比較內向的關係,郭長松從小就是聽得多唱得少,所以他笑稱自己那時候就是「包聽」。但卻也因為這樣,他的記憶庫裡面音樂材料很多。

回憶起小學二年級時,因為不敢發聲、不敢表達的關係,他的音樂成績還曾經得到過「丙」。但是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很幸運的遇到一位畢業自武藏野大學的音樂專任老師。因為三年級的音樂課裡有樂理須要用寫的,野村老師這時候便發現了郭長松很有音樂細胞。郭長松回憶說「這個音樂老師很好,她讓我課後留下來,一下課後就從抽屜拿明治巧克力給我,是十小片一大塊的那種」。而當時的小朋友能從大人那裡得到的巧克力頂多就是一小片兩小片,就已經算很好了。所以當老師問:「明天你還要不要來?」時,郭長松受寵若驚的回答說當然要來。他幽默的笑說:當時就是被老師的巧克力騙去的。

當時在音樂教室裏,野村老師還特別提供了專門給小朋友用的西洋樂器,像小提琴、法國號那些,讓學生自由的去玩。因為老師對於音樂教育的學習態度採取讓小朋友自由發展學習的方式,從此以後不但奠定了郭長松的音樂基礎,後來對於他在音樂上的堅持和對學生的教學態度上都有著莫大的影響。

在學校受到野村老師啟蒙的時候,他在家裏也受到六叔和姑姑的影響接觸到了不同類型的音樂。當時六叔正在東京讀醫學院,郭長松有機會就常常跟著喜愛古典音樂的六叔一起聽唱片和欣賞音樂會。當姑姑去上日本箏的課程時,他也充當「電燈泡」,使他第一次摸到了傳統樂器古箏。而當日本不同地方有各類慶典活動時,郭長松也會跟著大人一起到鄉下,觀賞當地的舞蹈和民謠。

或許因為小時候受到如此多種類的音樂薰陶,後來建立了他對五聲音階為基礎的音樂生活。他表示:在日本時聽到過很多當地童謠,發現日本童謠差不多有百分之90都是五聲音階。他覺得很奇怪,並且認為日本跟中國以前的音樂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音樂採風

郭長松從六歲讀幼稚園開始,每年寒暑假幾乎都會回台灣。那時候他常常在寺廟裡跟著老先生用台語學唸四書。他也特別喜歡看野台戲,如歌仔戲、布袋戲之類的。但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不在前臺看戲,而是去後臺,然後趴在那個板子邊上看那些樂師們演奏著樂器。

後來一直到台灣光復後他才回台灣定居。年輕時候在中、小學校任教的他,是凡遇到假日或寒暑假,就會到台灣各地做音樂鄉野調查(採風)。因為喜歡音樂、喜歡民謠,所以他很喜歡做調查。他認為童謠和民謠是百姓們對大自然的感受、或對日常生活環境等發出的喜怒哀樂的心聲,因此這些民謠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最佳寫照。郭長松當時從台灣北部到南部大多走海岸線,只要一聽到音樂的聲音,馬上就會詢問那些老先生們(樂師),跟他們好聊一會兒。當時台灣還是農業社會型態,所以一般人農忙回家後也沒有甚麼特別的消遣,只是晚飯後會拉拉胡琴、唱唱歌等等。

在採風的過程當中,郭長松有次聽到了南管音樂,他覺得南管音樂和民謠感覺上是很不同的,音樂處理感覺也很嚴謹,覺得非常好奇,後來促使他對南管音樂的學習研究。

在多年音樂採風過程中最令郭長松終身難忘的是,他所接觸過的民間老前輩對於民間音樂的那種高深的造詣與純樸意境,還有就是他們談吐中所表露的生活哲學。他說:「傳統音樂傳授的時候意境很重要。因為像過去南管的老先生連小學生都沒有畢業,或有的捕魚人拉的胡琴那真的是很深奧。他跟你說明的,很生活化。雖然可能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是講出來的話哲理很高。一句話但是一針見血。這是音樂給他的,是他體會出來的東西,這就是意境」。

郭常松與母親、妻子、女兒(郭長松提供)


這本「兒童生活歌集」於民國45年郭長松任教台中市忠孝國小時,與幾位學校同事們自己作詞、作曲為〝學校唱遊音樂補充歌曲〞。(郭長松提供)


在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打字、電腦製譜,每一首歌曲的歌譜,都是用蠟紙刻鋼板,刻上歌曲五線譜的每一個音符和歌詞的每一字,更難得的是,每首歌都親手畫插圖。(郭長松提供)

認識中國音樂旋律的美

在民國50多年時,台灣已經有國樂了,當時他在台中國小課餘的時間教導國樂。一段時間後,因為指導的樂團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從此教育廳讓郭長松專門負責教授國樂,後來他就變成專任的了。不久省一中和台中女中也相繼成立了國樂社,也請他去指導。

曾經被他教導過的學生認為「郭老師要求的是發自內心的國樂,老師會說一個又一個關於這首曲子的意境畫面,他在他的國樂上是執著且頑固的」。當時被郭老師帶過的學生都會覺得她們彈出來的音樂跟人家的聽起來就是不同的,音樂的氣質是不同的。其實郭長松認為在演奏樂曲的時候,不管怎樣意境的掌握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彈奏樂曲時應該是自然流露出的,沒有一點窒礙,速度慢的有慢的流暢;快有快的流暢。

從年輕到現在都有帶樂團的郭長松老師,在音樂教學上,他最希望學生們能真正的認識中國音樂旋律的美。他說:「我理想中的樂團是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奏起曲子來不是什麼高格調的,不是什麼象牙塔」。「首先能讓大家接觸過這樣的音樂後,發自內心感興趣了,想要來學我們自己的民謠、想要來學中國的音樂,那麼就來學」。

郭長松指揮帶團(郭長松提供)

郭長松指揮帶團(郭長松提供)

推廣傳統音樂

提到要如何能更完善的推廣或保存傳統音樂,郭長松認為可以從小朋友的音樂教育做起。他說:以前我開始國樂教育的動機也是在這裡。例如我們可以收集小朋友可以接受的簡單的南管曲子或一些傳統音樂教材。用漸進的方法使國樂幼苗茁壯。畢竟以前的人吃飽飯沒有什麼事情,傳統音樂在當時算是很重要的娛樂,所以當時他們可以那樣的認真。但是現在知識各方面都是爆炸性的時代,所以要引起人們對傳統音樂的興趣,還要用漸進的方法。

「例如可以到社區裡面和民眾分享我們的音樂。因為有錢買票去欣賞音樂會的人並不多,而且其中可能有的人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是個文化人才去聽音樂的,不是為了聽音樂而聽音樂的。」所以他建議要進一歩的引導大家來多多認識傳統音樂、欣賞傳統音樂,然後也要進一歩的讓他們想參與進來。

音樂創作要用中國的根

對於現在很多人想推廣國樂,發展國樂的熱忱,郭長松認為那是好事情,可惜有時候處理上會迷失方向,如太過於西化,失去傳統音樂的韻味。例如有的音樂會的曲目上有西洋樂曲,有的用國樂器演奏日本演歌等,這些現象他認為是很怪的。最重要的是既然是國樂,那麼怎樣都不應該失去傳統音樂的根,創作也需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

「如果和那些近代西方音樂一樣也搞些怪和聲進去,就真的很不可取。就像繪畫一樣,有的人以為畫出來人家看不懂的就是好的,就可以稱大師了。以前的人不是這樣,畫出來的作品是真的有很多涵義在裡頭的。」

郭長松語重心長的表示:「我們中國的創作音樂現在最糟糕的地方就是為創作而創作,沒有根,你一定要用中國的根,根據中國原來的那些去創作。現在國樂曲就是奶油味很重,奇奇怪怪的,就像用嘎哩粉做的麻婆豆腐。現在我們的傳統音樂就是變成這樣子,那就是處理不對」。音樂創新不應該失去傳統的根,應遵循我們文化發展的原則去做,才能「從傳統中創新意,在現代中揉古風」。

從小就受到各種不同音樂薰陶的郭長松,更了解到中華傳統音樂旋律的美。使得他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使命,就是堅守著傳統音樂的根。而這樣的一種精神,似乎也是我們現在這個大環境中比較欠缺的。在保存傳統音樂上要用甚麼樣的基點去保存與發展,在現代中積極求創新、求多變的環境中如何去保有傳統音樂的特點並加以發揚光大等這些問題,或許都是我們應該好好再重新思考的。

※ 郭長松的研究與著作:
南管器樂技法與新記譜法的研究。
「箏樂教育之方向及箏樂對現代音樂的使命」(民國七十二年八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中國民族音樂週「琴箏論文研討會」論文)。
「古箏津樑」(兒童入門教材)。
「中國古代音樂與樂器」稿(大專教材)。
「中國傳統器樂技法」稿(大專教材)。
「《相和歌》到《平劇》」稿(大專教材)。
「二胡的民歌謠世界」稿(社區大學二胡教材)。
「二胡的童歌謠世界」稿(兒童二胡教材)。

資料來自大紀元

這篇文是nature2b 對郭長松老師的讚佩。
修過國樂課,但不是很精心研究,以親戚關係的立場,非常景仰他。坐在他身旁的母親,我曾經稱呼她阿嬤,記憶非常好,孫子、孫媳婦、曾孫子... 幾十人,若是夫婦,誰跟誰是一對,名字都不會配錯,有夠厲害吧!

她住進養老院的時候,我去看過她兩三次,她的眼睛有一眼看不清楚,耳朵重聽,我靠近她,大聲地說我是XX,她馬上能知道我是哪個孫子的老婆,又問起那他怎麼沒有來?前3年經前夫告訴我,她過世的時候是106歲,雖然婚姻關係消失,我仍然懷念著這一位慈祥的長輩。她的毛線針織手藝一級棒,親手抅的毛線披肩和圍巾是送給我當結婚禮物之一,每次從櫃子裡拿出來看便想起了她。

在網上看到那訃聞上沒我的名字,心裡很難過,成為一個男人的妻子,『第一老婆』是我一生最值得驕傲的。元配夫人是最高的的稱謂,就算她不是法律上的太太。聖經上講說:有一本書叫生命冊。裡面只有寫一個配偶,那就是第一個。

在基督裡,愛是永不止息。如果成為親人又被遺忘, 是因為婚姻關係而結束的話 ,我只求主安慰那被遺棄的人。直到那日再與主見面,我問心無愧,因為該守的道都守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